Mark I 战壕刀为何在二战时期昙花一现

Mark I战壕为何在二战时昙花一现?

在军事史上,每一种武器的设计初衷都受到同一个问题的启发:它的杀伤力有多大?

只要刀还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那么它就会以另一种形式用于战斗。

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堑壕战的特殊性质催生了许多种新武器。

其中有许多武器是用于近距离战斗,比如战斗刀、堑壕棒等。

这些武器都令人想起更为原始的战争时代。

马克1是一战期间美军所使用的两款官方发行的战斗刀之一。

它的设计主要归功于美军在西线战场上进行的刀具测试。

在西线战场上,对立部队经常通过突袭来对敌人进行夜间袭击。

战壕突袭也促使了近战武器的发展,其中就以战壕刀为代表。

随着1914年堑壕战产生的僵局,因此“战壕突袭”开始出现。

但是在夜间突袭中,一旦进入敌人的防线,就要尽可能的保持安静。

而在突袭中使用的武器也要尽可能“安静”。

但是战壕太窄,许多刺刀无法使用,这也是可拆卸刺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。

当美军达到一战战场上的时候,最初美军使用的是M1917战壕刀。

但是因为局限性和笨拙性,他们决定改装M1917战壕刀。

那个时候,M1917还没有它标志性的铜指关节,但当时它却是伤害性武器的巅峰。

该刀还有著名的三角形刀头,缝合起来非常非常有难度。

根据《日内瓦公约》中关于“不必要的痛苦”规定,在今天它可能是非法的。

但在几个月后,M1917就被弃用,改为M1918。

它的刀片非常脆弱,因为是专门用来刺人的。

随着M1918战壕刀的引入,刀片的问题得到了改进。

这一版本有着著名的黄铜指节和双刃刀片。

与早期的刀不同,M1918可以用来切割,也可以用来穿刺。

同时它使用了一种更耐用的钢,不易折断。

但是士兵仍然发现它的设计存在局限性。

随后就是由AEF美国远征军设计,专门用于一战的美军战壕刀:Mark I。

它有着一体式的龙骨、双刃刀片、铜柄,在柄头上还有可以敲裂头骨的击碎器。

因为在一战时发行的时间较晚,所以它主要在二战时被空降部队、陆军游骑兵、海军陆战队突击队所使用。

与M1917和M1918不同,马克1有着17.1厘米的双刃刀片,可以切割,也可以推刺。

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,马克1的战时生产合同大规模被取消。

美国制造商生产的许多马克1都从未被发行过,而是被留在了军队里。
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虽然马克1数量有限,但是它也被发给需要近战战斗刀的部队使用。

其中大部分都是在1942年、1943年发放给游骑兵、空降部队、海军陆战队服役的士兵使用。

在电影中,我们可能常常会看到这一款刀。

它的设计目的不仅仅用来刺人。

它的铜指关节设计另有一个目的,是为了防止任何人夺走你手中的刀。

但正是这些设计也让它褒贬不一。

马克1的口碑好坏不一。

有些人喜欢这种设计,有些则认为它的设计和质量差。

比如有人就抱怨它的平衡性差、刀片薄,刀片容易折断等等。

而它的手柄设计则也限制了战斗时的抓握方式,令它的抓握方式单一。

同时这种手柄设计也不能放在一般的刀鞘中携带。

而对于军方来说,马克1的材质中,手柄上的黄铜指关节使用的是黄铜制成,这就让它的成产成本高昂。

而马克1因为平衡性差也受到了海军突击队员的吐槽。

当用于进攻时,它的抽取速度慢,杀伤穿刺性能也有限。

此外,当时美军又宣布,需要一款既能发挥战斗作用,又能发挥日常使用作用,同时又能节省战略金属资源的全能战斗刀。

1943年,在陆军中,马克1被M3战壕刀所替代。

而美国海军陆战队同年发布了自己的作战刀和实用刀,名字为1219C2。

1219C2后来也被称之为USMC Mark 2战斗刀,又名USMC刀,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卡巴1217

堑壕战的残酷刺激了近距离战斗刀的发展。

马克1如昙花一现,在战争中很快被取代。

每个时代,每种战争方式都有不同的武器需求。

马克1的设计不能说不好,但它满足不了当时士兵的需求。

就像美军后来的要求一样,一款战斗刀不仅要能战斗、能日常使用,还要能节省战略资源。

这也是卡巴后来如此受欢迎的原因。

请给这篇文章打分

/ 5. 投票数:

电影中“邪恶”的蜘蛛刀,汉尼拔史泰龙的手中玩具
« 上一篇 2024年1月8日 下午3:26
ATS34钢:154CM的副本,CRK蝴蝶的御用钢材
下一篇 » 2024年1月8日 下午3:26

发表回复